HOMEEMAILTEL|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热词:两学一做 | 2016届毕业生欢送会

科学研究
 

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沿淮低洼地农作物减灾增效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与应用简介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日期:2017-07-06

沿淮低洼地是沿淮河干流湖泊、洼地、行洪区、蓄洪区及其连带耕作区,是淮河流域粮食主产区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重点关注的区域;其中安徽涉及4市18县,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约2200万亩,常年小麦播种面积占全省1/3。因洪涝灾害频发、地势低洼,该区耕地产出低而不稳、农业综合效益不高、持续发展能力弱,尤其是针对灾害的农业新技术与产品相对较少、集成度低,灾害应对能力差。针对该区域自然灾害频发易发特点和特殊地理环境条件,及抗逆种质资源匮乏、机械化和信息化程度低、农机农艺脱节等突出问题,以“结构避灾、生物抗灾、技术减灾、复合增效”为总体思路,开展农作物减灾增效关键技术及产品的研发与应用,具体为:

1、立足避灾“冬小麦---直播旱稻”等避灾种植新模式;研发了灾害预警预测模型与应灾决策支持系统、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以及智能终端软件;建立小麦、水稻、玉米“三适”(适墑、适时、适量)避灾播种等避灾栽培关键技术。

2、立足抗灾,建立作物耐淹(渍)、抗病等抗逆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创制出一批耐淹(渍)等抗逆、早熟优异作物新材料;选育出适宜于沿淮种植的早熟、高产、耐稻曲病水稻品种两优703和II优0128,半冬性、耐赤霉病小麦新品种皖科06290、新福麦1号和耐渍、中抗茎腐病玉米新品种安农8号和灾后补改种鲜食玉米宿单8号,筛选出一批适应性强的作物新品种。研制和优选了适宜沿淮低洼地小麦、旱(水)稻兼用型多功能播种机、开沟器等农机装备,并开发配套技术;建立水稻深水控蘖、玉米(小麦)降湿减渍营养调控等抗灾关键技术。

3、立足救灾,建立以补改种为基础的小麦---绿豆(鲜食玉米、蔬菜)等沿淮救灾作物种植模式和品种优化配置方案;研制了高水分粮食节能干燥技术与装备,建立行蓄洪区玉米苗期、小麦孕穗期渍害和水稻涝灾后营养补偿,浸种催芽增施底肥降湿为核心的早生快发等农作物救灾技术体系。

4、立足复合增效,探明沿淮低洼地小麦玉米涝(渍)害敏感期及其阈值,研制了沿淮砂姜黑土专用有机肥和土壤入渗新装置,研发中低产田土壤水分综合调控和土壤质量提升关键技术,形成中低产田、行蓄洪区农作物周年均衡增产增效技术体系并集成应用。

    项目采用“边研究、边应用、边示范、边推广”模式,累计创建作物种植新模式5种、新种质118份、农作物新品种6个、农机新装备5种,筛选作物品种和农机装备46个;获授权发明(新型)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3项,制定地方标准13项,鉴定成果8项,发表论文40篇。近三年累计,选育的新品种推广498万亩,开发的各类新产品及技术集成应用和示范推广3200万亩,新增间接经济效益1.2亿元,带动农民新增效益约38.5亿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研发和应用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已成为沿淮地区农作物减灾增效的重要科技支撑,提高了区域农作物生产的机械化、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及减灾增效能力,为粮食稳产高产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