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EMAILTEL|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热词:两学一做 | 2016届毕业生欢送会

科学研究
 

全国农牧渔业丰收成果二等奖——“安徽小麦大面积均衡增产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 简介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日期:2017-07-06

该成果针对安徽小麦生产上大面积砂姜黑土和水稻土,质地粘重、耕整地困难;南北过渡性气候带,雨水分布不均、灾害频发;栽培技术不配套、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采取长期定位与多年多点试验相结合、专题研究与技术集成创新相结合、系统开发应用与传统成果推广模式相结合的技术路线,研究适应不同区域生态特点的丰产稳产栽培技术体系,挖掘小麦高产潜力,实现大面积均衡增产。主要研究技术成果如下:

1、温光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小麦品种利用技术。筛选出一批亩产潜力稳定达到650公斤以上的旱茬小麦和550公斤以上的稻茬小麦高产品种;提出了淮北地区旱茬小麦以济麦22、烟农5158、烟农19、华成3366等半冬偏冬性品种为主,沿淮地区稻茬小麦以淮麦29、泛麦5号、皖麦52等半冬偏春性品种为主的调整策略。探明了主导品种的物质生产、营养生理、株型结构及产量形成规律,研究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

2、土壤培肥与高效施肥技术。建立了以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秸秆还田为核心的小麦玉米、小麦水稻秸秆直接还田模式、秸秆堆腐还田模式、秸秆过腹还田模式、有机肥模式等土壤培肥技术模式。提出了麦玉连作下小麦高产的适宜施氮量为16~19公斤/亩,适宜追肥时期为拔节期~孕穗期,最优基追比例为6∶4~5∶5的氮肥运筹模式。明确了沿淮稻茬小麦450~500公斤/亩的最佳氮肥运筹方式为施氮量13~15 公斤/亩与基追比例7:3(拔节期追肥);建立了稻茬小麦主推品种生长指标光谱检测知识模型,制定了稻茬小麦拔节期因苗追施氮肥的精确施肥方案。

3、不同地区小麦多途径高产栽培技术。淮北地区旱茬小麦集成创新了以“增加耕层深度,改半冬性品种为偏冬性品种、改常规偏晚播为适期早播,防赤霉病、防倒伏、防早衰”为核心的亩产650公斤“一增二改三防”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沿淮江淮地区稻茬小麦围绕“低产变高产,高产更高产,逆境能稳产,大面积均衡增产”的总体产量目标,研制出稻茬小麦高产更高产的“稳穗、增粒、增重”栽培技术途径,提出“因茬、因墒、因苗、因逆”管理技术体系。连续刷新了安徽省小麦单产纪录,创造了安徽省旱茬小麦亩产771.8公斤、稻茬小麦亩产608.1公斤的高产纪录。

4、灾害监测预警与应灾管理技术。明确了烟农19、济麦22、淮麦29等主推品种对干旱与霜冻胁迫的响应机理;探明了气候变化、品种布局调整与秸秆还田导致赤霉病发生风险加大的相关性,提出“关于加强安徽省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治工作的建议”;探明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抗倒伏性能的作用机理;明确了低温、高温、渍水胁迫对稻茬小麦叶片、籽粒生理特征的作用效应,提出了喷施6-苄基腺嘌呤(6-BA)和“美洲星”的减灾补偿栽培技术措施。

项目通过科学规律揭示、技术标准制定和培训示范推广,制定省级地方标准17项,获软件著作权3项,发表论文42篇,出版著作1部;获省、市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各1项;累计推广应用面积4631.9万亩,共计增产小麦219.55万吨,带动农民新增效益约24.44亿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