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EMAILTEL|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热词:两学一做 | 2016届毕业生欢送会

科学研究
 

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淮北地区旱作茬小麦超高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简介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日期:2017-07-06

针对淮北地区旱、涝、低温等灾害频发的气候和以“旱、涝、渍、瘦、僵”为主要特点的砂姜黑土,围绕小麦超高产栽培中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研究总结出适应淮北地区过渡性气候和砂姜黑土特点的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通过科学选用品种,解决秋种期间频繁出现干旱导致的无法适期播种和冬春季低温冻害对小麦生产的不利影响;通过氮素运筹与化控,解决产量品质同增及倒伏、早衰与超高产的矛盾;通过技术优化集成,解决砂姜黑土适耕期短,整地与播种质量差对构建高质量群体的制约;通过群体调控,解决高产与倒伏的矛盾。在攻关研究突破的基础上,通过技术集成,形成适合淮北地区生态条件的系列化技术标准。

2008~2010年(2007.9--2010.6)课题主体技术成果在淮北地区5市累计推广1608.8万亩,共增产小麦9.25亿公斤,亩新增纯收益93.33元,总经济效益达93925.01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研究论文47篇,出版著作3部。主要成果如下:

一是研究明确了淮北超高产小麦的需肥规律及土壤供肥特点,建立了适应淮北生态环境的超高产小麦“基追并举”的氮肥运筹技术体系。研究分析了淮北砂姜黑土地区超高产小麦的氮磷钾养分吸收特性、土壤基础肥力与供肥特点及氮素运筹方式的产量、品质效应,明确了重施拔节肥的产量品质同增的效应与机理。建立了亩产600公斤超高产小麦N、P、K平衡施肥技术与产质同增的“基追并举”防早衰氮肥运筹技术体系。

二是确定了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群体结构指标,提出构建小麦超高产群体的“播期、播量、氮素运筹三位一体”的优化调控技术研究了超高产小麦茎秆抗倒特征特性、防倒群体生理、光合生理特性,建立淮北地区超高产小麦的优化群体结构指标体系。研究明确了播期、密度、氮素运筹与超高产小麦茎秆抗倒特征特性的关系,为利用群体调控,解决高产与倒伏的矛盾提供理论依据。确立了防止烟农19倒伏的适宜播期、种植密度及抗倒防衰氮肥运筹技术模式,有效地解决烟农19在淮北地区普遍存在的倒伏问题,促进了该品种在淮北麦区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三是系统研究了小麦物质生产、营养生理、品种类型、株型结构、光合作用特性及产量形成规律,提出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宜选用多穗型至中间型的半冬偏冬和半冬性品种,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小麦超高产品种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筛选出一批亩产600公斤 以上产量潜力的超高产品种,通过种植半冬性和弱冬性品种,适当早播,促进了小麦生育进程与淮北地区光、温、水生态资源同步,避灾减灾,充分挖掘出资源产量潜力。

四是研究建立了超高产小麦抗倒防衰氮肥运筹技术模式和超高产小麦化控防倒技术体系,实现小麦可持续的超高产。该项技术开拓出有特色的延缓小麦衰老、提高穗粒重的有效途径。研究表明,复配抗倒剂能抑制无效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化控后小麦茎秆抗倒性能显著提高,茎秆长度及重心高度显著降低;基部三节间长度缩短程度显著;基2节间机械强度、抗倒指数显著提高;倒伏率及倒伏程度降低,倒伏时期延迟;小麦茎秆抗倒性能返青期喷药显著高于起身期,返青期喷施以多效唑为主的复配抗倒药剂为佳,使用中等浓度,有利于提高茎秆抗倒性能和经济产量。

五是研究制定了适合淮北地区生态条件的《淮北地区旱作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新麦18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烟农19高产栽培技术规程》3项地方标准,构建了指标化、标准化超高产小麦量质协调栽培技术体系。示范区实现了多年多点超过亩产600公斤指标,创造了万亩平均亩产641.4公斤,百亩攻关田亩产达到718.2公斤的超高产典型,进一步发掘出优势产区小麦生产潜力,引领小麦丰产科技进步,促进了主产区小麦生产整体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