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EMAILTEL|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热词:两学一做 | 2016届毕业生欢送会

科学研究
 

农业部华东地区作物科学观测实验站简介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日期:2017-07-19

    农业部华东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是经农业部批准于2012年建立。业务上受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管理,隶属365bet游戏网站,财务由365bet游戏网站统一管理,建成拥有1个中心实验室(庐江郭河)、1个长期定位观测实验点(蒙城县)和3个研究与示范基地(太和县、怀远县和埇桥区)。农业部华东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实行站长负责制,实验站设岗位25人,即站长1名、副站长1名、联系人1名、科研和技术推广人员22名。

一、实验站主要研究方向:

1.作物大面积高产、超高产基本规律探索和基础理论创新

针对华东地区小麦、玉米生产实际存在的问题,着重开展了小麦大穗与大粒形成机理研究方面,利用现代切片和显微摄影技术分析,揭示了茎秆和穗部输导组织发达程度是影响小麦结实性和籽粒大小的主要解剖学原因。其研究结果被许多学者应用和借鉴参考,为我国小麦高产栽培要求精匀播培育壮苗和实现壮秆大穗提供理论支持和依据。在小麦、玉米营养与高产优质关系的研究方面,通过应用不同氮肥运筹技术对小麦、玉米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明确了不同施肥量和施肥时期与小麦、玉米高产优质的关系,探讨了小麦、玉米高产调优合理肥料运筹技术,为小麦、玉米丰产高效施肥技术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2.作物产量形成分子机制

针对目前作物研究力量分散,创新性不足的特点,着重开展作物成穗作物籽粒形成及充实;作物光能、热量、水分与养分高效利用;作物高产抗倒分子机制研究,拓宽作物栽培学的研究领域。

3.作物持续高产轻简化高效栽培生理生态机理与关键技术研究

针对华东地区作物生产中高产品种增产潜力发挥不足,传统精细栽培技术过于费工、费时、费力、投入高等问题,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建立试验基地,研究能够实现作物丰产、节本增效、资源高效利用的简化栽培技术,研制适合规模化、轻简化生产的农业装备,实现农机与农艺的捆绑式推广,通过示范研究,集成作物持续高产简化高效栽培技术体系。

4.作物秸秆还田地力提升关键技术研究

秸秆还田可以迅速腾地以解决“三夏”、“三秋”农忙期间争农时,争劳力的矛盾,避免由于焚烧秸秆产生的环境污染。重点研究秸秆还田的适宜麦秸、稻草、玉米、油菜秸秆粉碎度和碳氮比,研究秸秆还田对土壤性状和下茬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从秸秆还田方式、无机肥料投入种类、数量结合进行研究,形成既有利于土壤培肥,又能保证作物养分有效供应,相互协调的技术体系供生产应用。从种子加工技术、播种机具、播种方法等方面研究以提高播种质量为核心的作物秸秆还田条件下一播全苗技术。

5.作物抗逆栽培生理生态机理及关键技术研究

随着作物产量不断提高,倒伏问题已成为目前华东地区小麦、水稻、玉米实现高产与超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因此,如何通过培育高产优质抗倒新品种;协调品种、播期、播量三者关系;高质量播种培育壮苗技术;肥料合理运筹技术和化控技术等关键技术系统研究与集成示范推广,最终达到解决高产与倒伏的矛盾的目的。

根据华东地区降雨时空分布特征,建立适宜的灌溉制度、确定关键灌水时期;研究和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从品种选择、耕作方式、播种镇压技术等方面建立土壤水分调控系统,以土壤调控应对天气的不确定性变化。

二、实验站主要技术示范内容

1.新型适合机械化生产的农作制度与种植模式探索及其示范推广

针对北方油料主产区,受比较效益的影响,玉米面积不断扩大,油料作物面积急剧下降,油料产业危机日益加剧,同时地力水平不断下降的现象,在传统玉米-大豆(花生)间种田间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玉米-大豆间作配置技术、玉米-花生间作配置技术、玉米-牧草轮作技术,探讨新型农作制度增产和养地原理,为作物的持续增产和土壤地力不断提升做出贡献。

2.华东地区小麦—玉米/水稻秸秆还田循环利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拟开展小麦—玉米/水稻秸秆全量连续还田作物生产力保持技术研究与示范、小麦—玉米/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土壤耕作与播种(栽插)技术研究、土壤酶及土壤微生物活性研究和 “土壤-作物”养分循环利用研究。

3.华东地区小麦--玉米/水稻均衡增产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

开展华东地区土壤生产力持续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小麦—玉米/水稻周年光热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增产增效群体构建与定向调控关键技术研究、增产增效肥水运筹及耦合技术研究和周年均衡增产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

4.砂姜黑土地区小麦--玉米两熟制氮肥高效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 

开展砂姜黑土土壤-作物周年氮素供需规律研究、砂姜黑土地区小麦--玉米氮素化肥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和氮肥周年高效利用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

.预期成果

1.人才队伍培养

“十三五”期间,实验观测站将坚持以自我培养为主、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与引进模式,培养省级学术带头人1~2人,固定人员队伍扩充并稳定在30-4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科研人员比例达到80%,同时注重学缘结构的改善,形成稳定的金字塔式人才队伍结构。

2.条件能力建设

“十三五”期间,投入科研经费300万元用于购置部分精密仪器,提升科研水平;投入经费100万元用于实验室的修缮和改造;逐步改善科研条件,使本实验观测站五年后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科研产出  

“十三五”期间,我实验观测站力争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篇,SCI、EI收录论文20篇,累计影响因子30以上,主编科技著作2部,获省部级奖项2项。

4.成果转化  

“十三五”期间,实验观测站通过成果转让收益,联合创新成果转让收益达200万以上。

5. 社会服务  

“十三五”期间,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实验站讲学、开展短期工作、联合申请项目、联合指导研究生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同时派出室内的优秀科研人员外出学习、培训,提高专业水平;通过实验观测站及其示范基地建设的带动作用,对农民进行新技术、新技能培训,累计培训新型农民10万人次。

重要活动照片: